
朗读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宁区
关于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新泾镇政府:
《长宁区关于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已经2017年4月10日区政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4日
长宁区关于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
为保障本区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提高救助的精准性、针对性,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民政部印发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民发〔2016〕178号)、《关于本市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4〕60号)和《关于实施本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意见》(沪府发〔2016〕10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申请条件
具有本区户籍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可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一)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二)申请人的收入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中关于财产规定的。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所称的“无劳动能力”:
1、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2、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3、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
4、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所称的“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1、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
2、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中关于财产规定的。
3、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中相关规定的。
4、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供养内容和标准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保障特困人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需求。特困人员日常生活供养标准不低于本市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动等多方面因素,适时适度调整,由市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并经市政府同意后发布,2016年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150元。
(二)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1、对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则上实行集中供养,由供养机构提供生活照料服务。
2、对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照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服务;残疾人参照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执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包括残疾人)不评估,按照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中照护三级标准提供相应生活照料服务。上述服务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0%的生活照料服务时间。
(三)提供疾病治疗
1、特困人员参加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实行全额补助。特困人员自行办理参保手续有困难的,可由本人或街道(镇)委托其亲属、居委会或供养服务机构根据相关政策办理。
2、承担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产生的基本医疗保险及各类制度性的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在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经基本医疗保险及各类制度性的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根据就医凭证(发票、出院小结等),据实给予救助;住院期间的护理费用,按照医疗机构的护理标准,经基本保险承担后,剩余部分据实救助。
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根据病情为其选择本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经基本保险承担后,医疗费由街道(镇)根据供养服务机构提供的就医凭证据实结算。
3、特困人员享受公共医疗资源的同时应自觉遵守相关就医规定和程序,合理就医。凡出现异常就医、骗保等违规现象的特困人员由街道(镇)给予警告、限制待遇享受等处理,情节严重者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死亡后,按照“移风易俗、文明办事”的原则,为其办理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街道(镇)委托居民委员会或其亲属办理。另有协议的(包括供养服务协议、遗赠协议等),根据协议办理。
(五)未成年人接受教育
特困人员中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或已满16周岁但仍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保障其接受教育,并继续享有其他救助供养待遇。
三、供养方式
特困人员可自愿选择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两种方式。供养期间,特困人员出于主客观原因需要变更供养方式的,由其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街道(镇)审查同意后,可以变更。
(一)分散供养
鼓励有居住条件且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照护等级四级及以下)的特困人员选择分散供养。街道(镇)可委托其亲友、居委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日常照料和住院陪护等服务。同时,组建特困人员包户组,确保“一人一组”,由街道(镇)委派专人担当组长,发挥好包户组的志愿服务作用。
(二)集中供养
经评估,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经本人申请或委托居委会或他人提出申请,由街道(镇)统一安排至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街道(镇)、特困人员应与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区民政部门和街道(镇)举办的供养服务机构,优先为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供养服务,供给标准参照市社会福利中心下属福利事业单位集中供养人员供给标准执行。供养服务机构需依法登记、证照齐全。街道(镇)督促供养服务机构按协议规定为特困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送医治疗等基本救助供养服务,合理使用供养经费。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各省市政策 > 上海市 > 长宁区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gedizhengce/shanghaishi/changningqu/2021/0531/14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