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我市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1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强化学校和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共同责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增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与我市发展格局和水平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紧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义乌特色和省内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理念先进。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多出路”的成长成才格局,切实满足社会的多样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多元成长需求。
-——体系完善。统筹协调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年提高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学生升学比例,职教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有比较充分的继续教育选择,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形成体制健全、机制灵活,职教普教融通、职教成教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布局合理。统筹布局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争取列入全省特色名校建设序列;把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建成省内具有较高水平的知名技师学院;把我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和国际商贸学校建成综合实力较强、办学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中职学校。
——机制灵活。推进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鼓励企业、行业、社会资本以及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等各类办学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与集团化办学,形成以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多元体制并存,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水平提升。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且具有较高水平。合理调整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形成匹配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建成一批紧扣新兴行业、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品牌专业。各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义乌发展特色,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义乌职业教育品牌影响力。
二、强化内涵和特色建设
(三)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特别是我省扶持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我市时尚、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健康四大战略产业需要,合理确定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按照特色鲜明、服务社会、错位发展的思路,构建以推进传统轻工产业升级为基础、高技术产业培育为新增长点,会展、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时尚设计、发动机制造、LED等专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我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布局。
1.由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力社保、商务、国资等部门及行业企业协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研究,出台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努力建设紧扣产业、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着力扶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优势专业,重点扶持建设社会需求量大、受益面广,与义乌产业转型升级契合度高的专业。
以称动美丽校园建设工程”家评估后给予专项资金扶持。”2.根据“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商学院重点办好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创意设计、国际贸易及社科服务类等专业;机电技师学院重点办好加工制造、信息经济、时尚设计类等专业;城镇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办好财经商贸、信息技术、餐饮服务类等专业;国际商贸学校重点办好交通运输、学前教育、土木水利、旅游服务类等专业。
余国家景区。其他职(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推行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努力扩大学生多样性学习选择权。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发满足直接就业和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广泛推广“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德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格修养贯穿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由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门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建设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库。
(五)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以总量充足、水平提升、结构优化为目标。到2018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85%以上,中职学校班师比例不低于1:4(平均班额标准不低于30人),高职院校生师比降至18:1。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健全新招聘教师入职第一年进行“师范教育+企业实践”培养培训制度。健全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中必须有两个月时间在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或实习。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将专任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学时(学分)管理,并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条件。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购买和奖励企业实践培训服务有关政策,健全企业实习指导人员补贴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实施职业院校师资海外培训计划,校际交流互访。加强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壮大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
(六)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渠道。大力支持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开展“3+2、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推动中、高职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校企合作、教师培训、创业教育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办学。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统一的招生平台,实行平行录取,使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采取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师资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资源共享等形式,推进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融通。逐步开展中职学校“双证互通”试点工作。
(七)建设示范性公共实训中心。根据我市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具体情况,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建设和完善综合性、松散型公共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或企业中遴选若干个示范性实训中心(基地),为全市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学生实习实训和行业、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服务。鼓励调动与整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参与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加大对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和运行的财政投入,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示范性专业实训中心给予适当补助。公共实训中心依法依规开展市场化运作与经营。
(八)推动美丽校园建设工程。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快推动职业院校美丽校园建设工程。各校要充分结合义乌城市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努力打造美丽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改善工商学院办学条件,以就近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强校园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规划设计,争取建设成为3A级国家景区。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九)推行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1.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清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积极推动国有企业与公办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
2.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科创新区引进中外合作职业院校。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与国外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鼓励职业院校通过专业联办、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3.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大力支持义乌职业教育联盟发展,充分发挥职教联盟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引领辐射作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和中高职一体化等改革创新,带动全市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增强,打造全市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职教研究中心和职教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
(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强化企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共同责任,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互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要依法建立职工职业培训和教育制度,承担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任务,提供实习条件并支付相应实习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