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区县(市)人力社保局,“四区一岛”管委会人力社保部门:
为顺应新业态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管理,不断激发新业态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潜力,切实维护新业态企业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经济健康蓬勃发展,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9〕63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服务理念,顺应新业态劳动用工发展趋势,按照包容审慎、“双维护”、分类施策、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持续激发新业态经济提供就业创业和创新发展空间的潜力,不断完善新业态领域劳动用工治理体系,促进全市新业态领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任务措施
(一)加强劳动用工分类指导服务
1.依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动关系。与新业态企业建立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新业态企业应当与其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新业态企业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可以釆用劳务派遣等用工方式。新业态企业依法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可以与从业人员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者订立口头协议。新业态从业人员在不影响本企业工作任务完成且原单位未限制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2.依法使用多样化用工方式。新业态企业通过劳务外包、加盟协作和其他合作关系等形式,与新业态从业人员签订民事协议的,应当合理确定企业、从业人员、合作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的承担及纠纷处理途径。
(二)积极推广电子劳动合同
3.倡导签订电子劳动合同。新业态企业与从业人员协商一致,可以依托自建自用签署系统或劳动合同网签平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电子劳动合同应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必备条款和内容。非新业态经济的其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也适用此规定。
4.鼓励第三方搭建劳动合同网签平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应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新业态企业、从业人员提供符合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电子劳动合同签署系统,确保电子劳动合同的完整、准确、不被篡改,提升新业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降低人力资源管控风险。
(三)深化特殊工时制度改革
5.新业态领域全面推行特殊工时清单式改革。新业态企业根据生产特点,经民主程序,就实行特殊工时岗位清单式管理开展专项集体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经当地人力社保部门批准,可实行适应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6.强化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特殊工时制度审批事项“不用跑”。加强特殊工时清单式改革的政策宣传,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开展清单内新业态企业特殊工时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岗位清单,确保新业态企业和从业人员双方利益最大化。
(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7.积极引导更多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行员工制的家政服务企业应依法与招用的家政服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月足额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家政服务人员不符合劳动合同情形的,家政服务企业应与其签订服务协议,家政服务人员可作为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自愿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保险。
非全日制用工和未与新业态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可以按规定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保险。
8.探索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机制。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企业可为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先行参加工伤保险,及为非全日制用工从业人员单独参加工伤保险。新业态企业依托平台经营的,鼓励平台主动发挥用工主体作用,加强用工管理。发挥用工主体作用的平台先行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台承担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平台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形式,把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转由商业保险承担。建立多重劳动关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各用人单位应分别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
9.鼓励引入商业保险。积极引导新业态企业和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保障。
(五)激发新业态就业创业活力
10.提升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力。结合新业态行业特点,搭建企业用工需求与从业人员就业意向双向互通的联系平台,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主渠道作用,精准发布新业态企业招聘信息,畅通新业态领域用工渠道。
11.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以推进灵活用工平台试点改革为牵引,鼓励各地和各行业主管部门探索更加适合新业态发展特点规律、更好挖掘新业态带动就业潜力的新载体新办法。优化新业态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方式,特别是对新业态中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加大对登记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帮扶力度,推进各项就业创业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政策 > 宁波市人力社保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renlishebaoju/20210121/3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