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一、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年。一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主线,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经营管理,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克服禽流感及五次强台风的威胁,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预计,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3亿元,比上年增加16.1亿元,增长8.18%;农民人均纯收入8130元,比上年增加546元,增长7.2%。
(一)农业产业化取得实效
1、招商引资初见成效。藤桥禽业有限公司与法国巴黎新中华贸易公司签定中外合资企业合作协议书,投资额为3100万美元,已列入省重点项目,省计划发展局已开出联系单,让土地、规划部门落实土地80亩。玉林水库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已申报立项,与外商正在洽谈。
2、制定2005年度农业项目奖励与补助标准,落实100万元资金,对符合要求的安全农产品及生产基地认证等6类23个农业项目进行奖励和补助,鼓励发展都市农业。争取农业救灾补助资金123万元。
3、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一是今年早稻播种面积为7510亩,超额完成市下达的7000亩任务;晚稻播种面积3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二是生猪存栏4.9万头,出栏商品猪6.7万头;牛存栏895头,其中奶牛214头,出栏160头;山羊存栏1097头,出栏1560头;家禽存栏58.73万羽,出栏220万羽。累计肉类总产量6714.9吨,其中猪肉5025吨、牛肉24.3吨、羊肉15.6吨、禽肉1650吨;牛奶产量796.5吨。三是蔬菜总产量预计28789吨。
4、无公害基地不断扩展,品牌创建拉开序幕。已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个,新增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个1910亩,正在申报的4个共9010亩。已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个,中国绿色食品1个,已注册藤桥牌、绿鹿牌、大红花牌、信心牌、西鹿基牌、瓯江牌等9枚农产品商标。巽山酱菜等3家农业龙头企业进入我区名牌企业培育库,红欣园林艺术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一级企业,藤桥禽业有限公司正在申报省名牌产品,巽山酱菜已取得温州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
5、合作化道路越走越宽。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为契机,大力发展和引导规范专业合作社、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年新建专业合作社2家、行业协会2家,改制1家,扩股壮大1家,累计10家,年产值达4640万元,带动农户666户。
6、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走出去”战略不断深入。全区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生猪养殖基地(场)8家、市级家禽养殖基地(场)3家,截止10月底,年产值达1.4亿,出口创汇1190万元,带动农户7137户。藤桥禽业有限公司在河南周口店、湖北武汉干湖建立分厂,以开发为主;在上海开设24家销售连锁店和分公司,以销售为主;巽山酱菜在福建漳州建立竹笋基地300亩。
7、科技扶农扎实有效。一是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新特优农产品,优化农产品结构。今年已引进良种公猪18头,杂交瘦肉型母猪680头、新特优品种10只。开展大棚草莓抗病新品种开发、藕鱼共育技术研究、蔬菜生理性障碍病成因及系统防治技术研究等各类课题试验15余项,推广普及水稻强化栽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6项,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活动。采用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联项目活动这一有效载体,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次,分发宣传资料9000余份、科技资料2000余份,张贴公告180份。三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了鹿城农林水利网站,于4月初开通使用。充分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网络发布病虫害情报、提供语音咨询和综合服务,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已有43家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有关基本情况上报列入市农业信息资源库。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立四级网络,确定各层信息员和系统管理员,随时传递农业服务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四是农机化进程加快。新购置联合收割机7台、小型耕作机械15台,全年机耕作业面积4.9万亩,机耕率98%;机收面积3.3万亩,机收率90%。
(二)农村经济管理有序开展。
1、农村土地承包工作进一步完善。对藤桥、上戍等乡镇的农村土地承包权证换证工作未完成的继续进行换发,并开展补发、变更权证等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对待农村土地承包来信来访,及时进行登记、调查、回复,妥善调解土地承包纠纷事件5起,并配合市仲裁委开展仲裁活动。
2、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加强。从1月9日到3月11日,对全区144个村进行财务大检查,公布本届村委会3年来的财务状况,为村级顺利换届选举奠定基础。开展农村审计,现已完成审计村2个、已拿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村2个、正在审计村2个。并应区纪委要求对藤桥镇石垟村的扶贫安置房进行专项审计。
3、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建设,于9月投入使用。与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银行帐户规范化管理的通知》,促进村级货币资金结算的规范化。举办三期新农村会计制度业务培训班,新农村会计制度实施率达到100%。推进农村财务电算化,新装了14套农村财务电算化软件,其中城中村8套,并及时对软件进行了升级,适应新农村会计制度的实施。配合开展资产量化、撤村建居工作,参与起草《鹿城区撤村改居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鹿城区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和《鹿城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
4、开展“两公开一监督”工作大检查。牵头组织开展 “两公开一监督”,即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大检查。检查了全区9个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抽查了22个行政村和10所中小学,盘点了2个村的现金,走访了2户建房农户。对几个重点单位发出督办函,责成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开展 “十村百户调查”活动,及时掌握当前农村、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动态预警系统建设。农村统计工作有序进行。
(三)生态林业稳步发展。
1、按照建设“生态鹿城”的要求,大力开展绿化造林。今年我区的绿化造林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年。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专门下达了文件,将全区营林和迹地更新计划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实行限期更新,签订责任状;加大投入(71万元),明确补贴标准,提高积极性。今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9000亩,完成省计划任务的102%,其中迹地更新8200亩、基地造林800亩。造林方式为四种,其中人工造林3317亩、退耕还林959亩、封山育林2606亩、种子点撒播2134亩。同时,组织义务植树1500人次,种植各种树苗4万株,抚育中幼龄林1274亩。在绿化造林工作中,加大了树种结构调整,选用了枫香、木荷、樟树、杜英、杨梅等10个造林树种,大力营造阔叶混交林、经济林。全年共营造阔叶林7045亩,针阔混交林1000亩,经济林604亩,阔叶树种的种植比例逐步增大,提高了林分质量、防控功能和经济价值。
2、开展了林业产业调查,稳步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区从事林产品加工经营的单位已达822家,其中家具企业有276家(家具制造企业128个、家具经销企业148个)、园林绿化公司108家、花卉苗木经营及生产(包括市区的花店)216家、林业生产基地11个、木材加工9家、野生动物养殖2家。
3、生态公益林工作紧锣密鼓。完成了2.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改造低效生态公益林5848亩,抓好重点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管护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全区生态公益林总面积77635.5亩,61个村,582个小班,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66526.5亩,占界定面积85.7%;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702亩,占界定面积0.9%。签订了“三书一合同”28份,落实管护人员63名,公益林区立碑明示保护牌10个,印发浙江省公益林乡村护林手册3000册,拨付生态补偿经费37.5万元到56个集体村、1040户,占应拨付经费的79.6%。市级2万亩生态公益林任务正在界定中。
4、加强森林资源监护管理。一是认真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以西部6个监控测报点为主骨干的三级监测网络,检测覆盖面积7500亩,检测覆盖率42.2%,检测准确率85%以上。组织调查松林面积6.02万亩,采集样本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全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600亩,防治面积600亩,防治率100%,成灾率为0,有效控制了森林有害生物,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二是按照《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认真开展并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区国土面积为441142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05514亩,森林面积149910亩,活立木蓄积333386立方米,毛竹立竹量31.23万株,森林覆盖率34.39%(按照新规定灌木林已不计覆盖率),绿地率达45.66%。
(四)水利事业日益完善。
2005年,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立足“抓大促小、着眼重点、兼顾全局”,积极实施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全年完成投资6565万元,投工6.5万工,土石方68.614万方,渠道衬砌5.8公里。
1、千库保安工程。今年,藤桥南雅水库列入全省千库保安计划。藤桥南雅水库和双潮下冯山水库已完成大坝安全认定设计,通过审查认定,根据认定情况,对两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设计,并于11月17日对南雅水库除险加固进行审查,争取在年底完成招投标并进场施工。针对无敌坑水库除险加固后隧洞及老涵管还存在漏水现象,多次组织水利专家进行现场查勘、分析原因、方案审查,继续进行除险加固,现正在议标中。
2、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今年我区有5条河道被列入万里清水河道整治计划,建设长度3.49公里。截止11月底,已完成长度3.24公里,临江山根河长250米,于10月份开工,将于年底完成。另外,完成计划外河道整治4.54公里。
3、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临江饮用水工程已于4月完成,委托编制西片5个乡镇饮用水“十一五”规划, 现已完成规划初稿,年底组织通审查。完成岙底丁埠头村、林路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困难。
4、重点水利建设步伐加快。戍浦江河口大闸工程完成闸室基础部分砼工程,并通过验收,现已进行水闸上部结构施工;戍浦江下游河道工程完成500米开挖及灌注桩与松木桩工程;戍浦江下游一期河道支流工程完成初步设计审查,并通过议标形式将工程发包给浙江水建工程有限公司;七都标准堤塘试验段工程顺利开工,现已完成灌注桩650根,基本完成全部灌注桩浇筑。
5、《水利志》编辑工作接近尾声。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水利志》初稿于4月完成,两次召开修改会议,三易其稿,现进入终审阶段。
6、水利管理进一步加强。一是注重水利规划工作。编制了《临江镇、双潮乡防洪规划》、《戍浦江上游雅漾~上埠头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多个“十一五”河道整治规划、“十一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等一大批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二是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有所提高。重视农发资金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加强已建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小水电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水工程验收,七都吟州段标准堤塘工程于11月11日通过竣工验收。
(五)“三防”工作不断强化。
1、森林防火紧抓不懈。面对严峻的森林防火工作,积极开展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签定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坚持24小时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编发森林防火手册500份,完善有关制度8个。利用短信、宣传车、标语和宣传牌和各种宣传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全年共分发宣传资料11700份,张贴防火通告9948份、上山须知4750份,在重点进山路口和醒目处增设森林防火宣传牌215个和标语449条,并开展了中小学生“五个一”宣传活动,有效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严格实行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度,加强了野外火源管理,在高火险天气时,组织临时巡逻队700多人把守131个检查口,杜绝人为火种进山入林;完善和调整护林人员114名、了望哨3处,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了火灾的发生。举办森林消防队骨干业务培训班,组织7个重点乡镇指挥员到防火专门学校参加森林防火知识培训,组织专业消防队人员赴永嘉桥下镇进行扑火技术交流,有效提高了队员扑救林火的指挥和组织能力。做好已建生物防火林带(100多公里,占总体规划数的52.6%)的补植工作,目前部分乡镇已初步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系统。增加投入,配备2个专用消防车和500把二号扑火工具,调整和整顿扑火队伍41支799人,增强火灾扑救的力量。由于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至11月底止,全区仅发生火情1起,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发生率和控制率严格控制在省 “双控” 指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