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村(社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街道)党工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共产党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工作委员
2019年10月25日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2018〕78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厅字〔2018〕26号)、中共嘉兴市委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通知》(嘉室字〔2019〕53号)、中共海盐县委办公室《海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盐委办发〔2019〕53号)文件精神,结合区(街道)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为推动区(街道)高品质建设文化文明高地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聚焦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建设区(街道)、村(社区)“两级”组织架构,打造“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文化家园)—文明实践点”“三级”阵地网络,开展“盐讲”明理强信心、“盐艺”传承聚民心、“盐值”风尚筑同心、“盐爱”助人结善心、“盐行”引领塑正心的“五盐五心”文明实践内容。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为主阵地,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载体、项目活动,把阵地打造成为主要面向农村群众,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宣教服务平台,全力打造“全城志愿文明西塘桥”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建设“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精神家园。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引领农村群众一起奋斗,推动乡村振兴,创造幸福生活。
(二)坚持群众主体。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新需求为出发点,着力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平台和载体,让农村群众在积极实践中实现共建共享,体悟美好生活,培育乡风文明。
(三)坚持实践育人。注重开展宣传教育与引导群众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实现教育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四)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党工委主导、各方参与、群众互助,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聚焦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平台和载体,合理调度,统筹利用,确保资源供应长效化、效应发挥最大化。
四、工作内容
(一)“盐讲”明理强信心。依托学习书院、“盐讲”堂、道德讲堂、“初心讲堂”等,建立新思想传播平台。
1.建强主流阵地。强化思想引领,做实做强学习书院、“盐讲”堂、道德讲堂、基层党校、社科基地等主流阵地,用好“学习强国”、“理论中心组”、“初心讲堂”、“周一夜学”等载体,打造理论政策宣讲“直通车”,使党的最新理论政策与基层“零距离”接触,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
2.创新宣讲形式。整合体制内资源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青年、乡贤典型、劳动模范、优秀志愿者等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培育“宣讲名师”、“百姓名嘴”、“基层讲师”,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形成区(街道)、村(社区)两级理论宣讲人才库。通过微党课巡讲、理论政策培训、微信推送、文艺宣讲等,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红船精神,党史、国史、地方史等宣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3.整合线上资源。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深入推广“学习强国”。用好“海盐开发区发布”、“网上党群”等网络宣传阵地,提升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使用效率,进一步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二)“盐艺”传承聚民心。发挥“两员”队伍等基层文化队伍优势,依托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张元济图书分馆和村(社区)礼堂书屋(农家书屋)、中小学校等,建立新文化传播平台。
4.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启蒙礼”“耕读礼”“成人礼”“孝老传承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好各类记忆馆、乡贤工作室等场所设施,弘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和乡贤文化。推进《村编小史》编撰工程,加强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注重传统工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落等保护与利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注重本土现实题材文艺创作。
5.拓展载体品牌。培育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体团队和民间文艺社团,增强农村文化的内生动力。“送”、“种”、“育”结合,广泛开展“文化礼堂情·市民欢乐行”、“企业文化艺术节”、“文化走亲”、 “你教我学”公益培训、非遗拓展课进校园等活动,全年共开展活动500场次以上。立足农村文化礼堂,深入开展“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晚”、“我们的冬至”、“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全年文化礼堂开展活动530场以上。
6.发展体育文化。整合区(街道)中小学体育场馆、村健身点以及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企业文化俱乐部等文化体育阵地资源,做好公共文体场馆和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居民日常健身锻炼提供更多可选场地。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体育赛事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承办各级各类赛事,举办好农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等赛事,着力培育本土品牌体育赛事,引导广大群众自发参与全民健身。
(三)“盐值”风尚筑同心。依托道德讲堂、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睦邻客厅、家宴中心等,建立新风尚传播平台。
7.涵育文明素养。持续开展礼让斑马线、排队守秩序、有序停单车、垃圾要分类、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文明养宠物、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如厕等文明行动,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文明小区、文明小巷、文明楼幢、文明街路、文明商铺、文明窗口等特色文明细胞创建活动,与全国文明城市、浙江省文明县、浙江省文明镇等“大创建”同频,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8.推进乡风文明。推广村(社区)家庭“德指数”建设,建设家庭“德指数”展示中心。以农村居民家庭为单位,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入手,编制“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发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判团、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对农村居民家庭实行积分制管理、指数化体现,将测评结果与星级文明户评创及各类礼遇激励举措相结合,推动农村道德环境全面好转。2019年底前,区(街道)建设2个家庭“德指数”建设示范村(社区),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家庭“德指数”建设村(社区)全覆盖。
9.传承家风家训。推动村(社区)特色家风馆、家训园、家风榜、家风廊等基层好家风学习阵地建设。用好“睦邻客厅”新平台,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的客厅议家事,立家训,树家风,推进“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实践活动深化,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