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2021年2月3日在宁波市镇海区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镇海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宁波市镇海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行动和我区深化“三个年”活动要求,开展争先创优行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3%;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8%;
——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
——实际利用外资1.80亿美元;
——出口预计同比增长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同比增长5.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
——城镇登记失业率2.66%。
今年以来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我区积极应对、迎难而上,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复苏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事业不断改善。受国内外疫情、炼化检修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商品销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目标按程序提交了调整建议。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抓精准抗疫,复工复产有序高效
常态抓好疫情防控。制定实施分类防控方案和疫情防控政策50余项,全域全年保持低风险。全区管控境内外人员集中医学观察3108人,居家医学观察4987人,医疗机构全周期闭环管理39656人,重点地区重点人员核酸和血清学检测6673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987例。处置输入性病例3例,全市率先实现确诊病例“清零”。2家单位和5名个人获评省抗疫先进集体和个人。完善区域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集中医学观察“三定三套三保障”模式和居家隔离观察“四统一”模式受到市级推广应用。鼓励企业节日连续生产,倡导员工留镇就地过节。
高效推动复工复产。在全市率先出台《企业复工管理办法》、《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十个必须”》等文件,推进分区分级有序复工。强化企业复工精准管理,全市率先公布8批2815家复工企业名单。创新提出人员“四个在工地”机制,复工复产率居全市前列。抽调450名机关干部充实复工一线,选派700名驻企联企服务员对6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工程实行“点对点”服务。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攻关科研,镇洋化工新型“84消毒液”、第元信息复工复产系统等成功列入宁波市应急攻关产品(服务)目录。
积极落实惠企政策。全年累计拨付各类政策资金11.8亿元,惠及企业1.4万余家次、个人4万余人次。减免税费共计16.7亿元。减少企业用水电气成本2.1亿元。支持企业运用专项再贷款,为企业争取贷款15.2亿元,节约利息资金近5000万元。积极推进“微担通”政策落地,精准满足小微企业、“三农”主体、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累计放款5亿元。综合运用甬易办、企业码等技术手段,加快惠企资金拨付进度。
(二)抓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加速转型
制造业转型提升。拓展“122”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空间,编制《镇海区工业集聚区规划》。加快数字化转型进度,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技改项目41个、新培育企业数字化车间改造12家,建设5G基站699个。实施产业链关键环节强链补链,谋划打造石化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参与建设稀土磁性材料、智能家居等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完成规上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创新和替代进口情况排摸,研发创新和替代进口技术(产品)15个。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年盘活闲置厂房9.8万平方米。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新增国家绿色工厂3家。组织实施落后产能淘汰项目15个,腾出用能空间4.4万吨标煤。强化企业梯队建设,新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推动管理提升,完成31个企业管理提升项目验收。
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开展“113”服务业发展行动,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排名全市前列。加快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261.6亿元,同比增长7.2%。物流枢纽港获评省物流园区提质增效创新试点。积极培育企业梯队,石化物流上榜全国民营物流50强。着力培育新业态,“小6”买菜、“零担豹4.0”等新兴模式落地应用,4个项目成功申报全市“泛3315计划”。培育遨森电商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推动海外仓B2B2C及海外数据引流等新型跨境模式发展。组织“约惠镇海”促消费活动,拉动消费近4000万元。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保障农产品生产供给,新增晚稻种植面积3000亩,现代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动工建设。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创建,永旺精品村一期项目建成。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悠游十七房、草木光明等“城郊十园”项目加快推进。大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南岚湾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编制。实施品牌振兴行动,基本形成以“镇蜜”区域公用品牌为基础的品牌体系。实施“机器换人”和“设施还田”,成功创建“国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示范性家庭农场9家、“农创客”15名。
(三)抓动能培育,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领跑,六大结构性指标全部保持两位数增长。省(市)集中开工项目、市重点新开工项目落地率100%,126个重点投资项目均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7个市重点前期项目提前落地。强化资金、用地(海)、规划等要素保障,英力士苯领树脂项目、中金石化年产300万吨PTA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开工,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0%。创新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制度,合力破解项目堵点60余个。抢抓政策和要素支持窗口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4693万元,申请各类项目专项债86亿元。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积极打造科创平台,谋划建设甬江实验室,加快推进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中国宁波高端新材料创新平台(暂名)、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集聚力度,柔性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4名,引进博士(后)75名,新建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新增高技能人才5702名,引进培育市3315计划及以上人才23名,国家级、省级引才计划入选数居全市第一梯队。引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高新技术企业达277家,新增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磁性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开展研发经费清零活动,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62%。
招商引资聚力推进。全区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8家,增资扩股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项目(含增资)77个,引进市外内资151.8亿元,同比增长16.9%。引进500万元以上“浙商回归”项目65个,引进省外资金137.3亿元,同比增长34.5%。全区重点在谈招商项目62个,法国法能投资入股森诺投资项目、创维产业基金项目、聚嘉科技LCP膜(5G)材料项目等22个项目落户注册。组织参加第22届(网上)浙洽会、“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约137亿元。
(四)抓品质提升,城乡统筹更趋协调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形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推进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编制报批,形成“十四五”规划成果体系。谋划建设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推进镇海新城、甬江北岸、泥螺山围垦区、岚山水库等重点区块开发。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等等八大领域,谋划推进甬江实验室、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等“十四五”支撑性重大项目。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初步划定“三区三线”。印发《镇海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行动计划》,申报国家“十四五”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项目9项。
推动城乡一体提升。三官堂大桥、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首通段、北环东路(世纪大道-东外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等投入使用。杭甬复线澥浦互通连接线、威海互通连接线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合计开工住宅8873套,超额完成年度改造任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年度完成改造50万平方米。推进交通拥堵治理,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2条,启用智能公交候车亭50座。年度完成新建、改建提升农村公路29.6公里,新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31.7公里。完成征迁清零项目31个,征迁面积64.4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七村搬迁。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全力践行“两山”理念,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2%,同比上升6.3%。PM2.5平均浓度为21μg/m3,下降7μg/m3。市控断面浓度均值功能区达标率100%。完成11家石化化工企业VOCs深度治理、11台工业窑炉整治和52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入选浙江省生态水环境示范试点名单,推进41项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镇海区入海排口专项排查。印发《镇海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投用格林兰公司污泥处置等项目,提升固废、危废处置能力。
(五)抓深化改革,营商环境持续向好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扩面提质,实现41项公民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线上线下可办。建立健全“两库两机制”大招商工作格局,加大项目招引全周期保障力度。深化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形成以绩效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五大国有集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大联动”体系改革,强化镇(街道)统筹协调、统一指挥、督办考核等职能。推进省级社区治理“码上参与”试点,推动实现社区事、居民事掌上参与。深化“移动微法院”建设,在远程快速场景化诉讼、移动办案办公等方面开展应用。资本市场实现新突破,博汇石油上市成功。开展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完成初步方案编制。加快农业农村改革,优化提升宅基地审批、农合联等改革事项。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政务服务e窗通,推动改革向公共领域延伸。加快工程审批制度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100%实现“最多80天”。“不见面”立项、“云开标”等在线办事获央媒点赞,水电气网联动报装、强制评估、“掌上中介”等特色改革落地。推进“无证明(证件)办事之城”改革,大力推广“电子证照”。实施标准地+承诺制度,将投资、亩产等关键指标纳入工业项目土地招拍挂,11个工业地块100%按照“标准地”出让。实施低效用地(企业)再开发专项行动,完成45家低效企业精准出清。推广“人才梧桐码”,上线10大类67项“一件事”服务清单。
对外开放稳中有进。全年出口预计同比增长5.1%,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出台《镇海区支持外贸企业渡难关促信心稳订单若干意见》,合力稳住外经外贸局势。加大外贸企业帮扶力度,272家外贸企业获批金融授信46.0亿元,267家外贸企业获得贷款35.7亿元。组织指导企业参加出口商品网上展等活动,帮助企业保份额、稳订单。有序实施“外贸转内销”行动。
(六)抓普惠民生,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完成民生事务支出65.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5.0%。就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全区就业总量超29万人,较上年增长近4万人。积极做好养老、工伤等各类保险参保工作,本地户籍人口各类保险(障)参保率达到99.55%,居全市前列。扎实做好残疾人兜底保障工作,发放残疾人补贴金额1628万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普安县按期退出贫困县序列。推动镇海—龙游消薄飞地项目,覆盖龙游县集体经济薄弱村113个。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镇海政策 > 镇海区发改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zhenhaiqufagaiju/20210218/3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