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6年8月1日
加快推进“一转四创”
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8号)和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目标锁定在全国第一方阵、把科技创新作为需要补齐的第一短板,聚焦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全面驱动“创新大平台、创新大项目、创新大团队、创新大环境”四个轮子(统称“一转四创”),系统谋划布局,努力打造各要素综合集成、各环节紧密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链,全面推进“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创新条件明显改善,创新合作更加开放,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充分体现,在信息经济等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率先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左右,研发人员数达45?6万人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500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件,技术交易额达5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二、全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全创新链一体化
(一)大力培育科技企业。以“互联网+”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百企创强”行动,力争打造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培养与引进一批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创业服务机制,激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孵化“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成果为基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创新券政策,推进科研资源开放共享。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0家,为主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项以上;新增发放创新券1?5亿元、使用额1?5亿元,服务企业10000家次。(牵头单位:省科技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质监局等)
(二)建设一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与世界著名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支持省重点建设高校发展,推进其他省属高等学校提升水平,力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开展试点,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特色、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优化实验室布局,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择优重点培育若干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细化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社会服务推广型四类职称评聘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人力社保厅等)
(三)深入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大市场建设“131”工程,充分发挥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功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双向互动的技术供需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保障体系,形成科技成果竞价拍卖等多种方式的技术交易模式,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科技大市场。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县、高新园区、科技城分市场建设。依托科技大市场,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2016年,组织举办6次科技成果拍卖活动,拍卖成果300项以上,成交金额4?5亿元以上,实现“季季拍”。(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四)建立高效便捷的创业服务体系。面向创业需求,开发一批大数据公共服务产品,运用大数据提供精准服务。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研发设计、技术产业化、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服务。培育集聚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重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条件成熟的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事业部或专营支行,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大力推动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扩大政府性创业引导基金规模,鼓励发展天使投资、种子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风险投资,探索设立创投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省股权交易中心的作用。培育创投基金小镇。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市县设立创业引导基金、政府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风险投资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开展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逐步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试点、专利保险试点。到2020年,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达到300家以上,管理资金达到3000亿元以上。2016年,制订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启动基金运作;出台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培育壮大创业投资。(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金融办;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浙江银监局、浙江保监局等)
三、全面推进创新大平台建设,汇聚融合高端要素
(一)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编制发布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意见,推进高铁(铁路)城西枢纽与综合交通建设,加快谋划启动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积极创建国家大科学基地和以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为主攻方向的国家实验室,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培育一批学科群;集聚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群,形成学科群与产业群良性互动,促进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经济中心、国家级创新策源地、绿色“双创”空间、最优创业创新生态圈,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集聚区。(牵头单位:杭州市政府、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参与单位:省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
(二)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杭州、宁波的创新极核功能。以杭州和萧山临江2个国家高新区为主体,系统整合各类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建成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大众创业集聚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逐步把政策红利放大到杭州全市域,放大到全省高新区。支持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编制实施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环杭州湾国家和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创新型城市群,努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牵头单位:省科技厅、杭州市政府、宁波市政府;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金融办、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等)
(三)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和高能级科技城。积极推进高新区、科技城的扩容提升,推动杭州、宁波国家高新区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温州、绍兴、衢州、萧山临江、嘉兴秀洲和湖州莫干山等国家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做大规模,提升质量,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园区。积极推进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强县等创建主攻方向明确、发展空间具备的省级高新园区,打造一批支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网络化协同制造现代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设区市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业强县、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园区全覆盖,培育若干千亿级的高新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加快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支持温州浙南科技城、金华国际科技城加快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各自特色、科技发展特点,布局建设科技城。大力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提升“互联网+”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参与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等)
(四)加快建设科技特色小镇和新型孵化器。加快建设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批互联网创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互联网+”制造示范园区。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扶持一批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国家示范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到2020年,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达到1000家以上,新增孵化面积25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0000家,5年累计毕业企业3000家。2016年,新增国家和省级孵化器(大学科技园)5家,新增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省重点培育的众创空间达100家以上,争取在国家新备案登记40家以上。(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等)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企业政策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zhengcedaquan/2018/1025/1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