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泰旅委〔2017〕3号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68万人次以上,综合营业收入达2.93亿元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断提升一批“吃农家饭菜、住乡村民宿、行乡间幽径、游田园风光、娱民俗风情、购土特产品”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家客栈,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农家客栈,建立功能完善的乡村住宿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县发展乡村民宿(客栈)100家以上,床位2000张以上。逐步增设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医疗、邮政、金融、购物等服务设施,提升休闲度假品质,营造乡村旅游特色商业集聚氛围,不断优化我县乡村旅游环境。
(二)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县城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名镇优先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示范村优先覆盖,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三)依托资源,发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科学利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造成破坏。重视乡土文化、原始风貌、民间艺术、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突出田园风光、自然景观、采摘农耕、农家体验特色,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古村文化为主题,建设农家体验、生态休闲、耕读古建、乡村文化、康体运动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围绕果蔬采摘、耕种等农事活动,着力打造满足“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需求的农事农趣体验型旅游;围绕舞狮、木偶、迎神、采茶、石雕、山歌等民间特技、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力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型旅游;围绕原生态古村落、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着力打造古村落观光度假型旅游。通过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抓好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鼓励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深挖乡村旅游资源,强化历史文化村落(即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保护利用,增强接待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罗阳镇村尾村、筱村镇库村、泗溪镇下桥村、司前畲族镇左溪村、竹里畲族乡竹里村、大发垟村等主题村建设。强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时尚农家、乡村民宿、特色客栈等创建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我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到2020年,力争发展农家乐经营户(点)115家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35个以上、三星级及以上农家乐经营户(点)45家以上;并通过成立镇(乡)、村农家乐民宿协会和策划精品线路指南等方式,提升我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带动农民增收。
(五)提升品质优化服务。在餐饮上挖掘地方特色菜肴,以绿色健康为目标,提升农家菜肴品质和特色;在住宿上规范提升软硬件水平,以舒适清净为目标,打造休闲度假环境;在通行上提升交通运载能力,以通畅便捷为目标,保障游客通达进入;在游玩上体现乡村风貌特色,以融入体验为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购物上传承创新旅游商品,以物美称心为目标,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在娱乐上打造乡情浓郁的娱乐文化项目,一轻松快乐为目标,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同时加大监管力度,提升安全意识和合法经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