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双减”工作文件精神,切实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现就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课后服务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实施的课程。建设课后服务课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强化课程育人,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多元分层。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二)注重实践。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因校制宜。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明晰办学定位与育人目标,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
(四)课程融通。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应与现有课程体系割裂,应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的内在逻辑,实现课后服务课程和现有课程体系的对接和融通,实现课程建设的一体化。
三、课程建设
(一)制定课程规划。学校是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应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根据培养学生思想品格、核心素养和各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依照不同年级学生水平和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系统整合拓展性课程和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制订课后服务课程规划,开发主题式、菜单化课后服务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二)分类开发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可分成德育活动、文体艺术、科普实践、人文阅读等类型。
1.德育活动类课程。主要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旨在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2.体艺特长类课程。主要指与体育、音乐、美术、健康教育、表演艺术等内容相关的课程。应基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艺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3.科普实践类课程。主要指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生活技艺、科技教育、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内容相关的课程。应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4.人文阅读类课程。主要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等内容阅读相关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对话,促进自己的精神发育,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文底蕴,厚植人文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三)统筹课程资源。学校要统筹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等校内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家长、社区和社会机构等校外教育资源,借助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研学基地等校外教育场所,开发开设课后服务课程。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之江教育广场、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等网络课程平台中的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鼓励跨校、跨区域课程建设资源共享。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级 > 宁波市教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aoyuju/20211120/42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