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浙江省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创新工作机制,激活主体潜能,强化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强化部署、协同推进,凝心聚力抓工作落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出台“双减”工作方案,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视频调度会等,专门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加强部门协同。市教育局作为专班牵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双减”专项工作办公室并集中办公,形成3张重点任务清单,挂图作战、推进落实;市税务局组织开展营利性教育培训机构涉税风险大数据分析;市公安局密切关注高风险教育培训机构动态信息;市交通局对放学时间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学生交通安全等问题开展调研,并着手优化公交线路;市委编办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加大对基础教育支持保障,全市已核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185名。加强专项督导。印发《关于开展“双减”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将“双减”工作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建立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和交叉实地督查机制,对“双减”工作展开全面督查,并组建人民教育督导员队伍,对专项督查工作进行监督。今年9月,组织10个区县(市)、3个功能区开展“双减”工作交叉实地督查,重点检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外培训机构落实“双减”政策等情况,市教育局派出督查专员对交叉专项督查实施抽检监督。截至10月下旬,已出动586人次,督查中小学515所,占比78.39%;检查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1728家,占比84.46%。
创新机制、持续深化,驰而不息抓校外治理。探索完善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机制。起草《重大涉稳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处置预案》,指导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双减”社会风险评估。如,海曙区全面实施校外培训机构“四核查”机制,网格化核查培训机构实控人和法人情况、培训机构房租交纳情况、教师员工工资支付情况以及学生培训收费情况;镇海区探索校外培训机构四级风险管理机制,根据机构类型、学生余量、退费金额、举办现状四大风险因素,将培训机构分为ABCD四个等级,组成“定向包干”的7个检查小组,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级管理。探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市教育局联合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局和银保监局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办法,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校外培训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甬信培”,依托平台探索实施成本预拨、计次消课、隔天划算的培训收费模式,全力防范和有效遏阻“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探索实施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印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专家委员会,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课程进行审核把关;筹建市级校外教育培训课程审查仲裁委员会。探索推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综合治理。紧盯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今年9月份,全市共出动6973人次,累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3464家,发现违规补课机构34家、无证办学机构14家,发放停止办学通知书、整改通知书48份;市场监管局部署开展为期3个多月的校外培训广告专项治理“百日行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级 > 宁波市教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aoyuju/20211108/429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