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历 史
守正创新 素养引领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戴晓萍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王少莲
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选考试卷充分彰显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保持了浙江卷的风格和特色,试题结构、题型、内容尤其是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融合等方面均展现了相应的延续性,保持历史学选考分卷后的稳定性,体现出守正创新、稳中有进的命题思路。
一、凸显国家记忆,传承优秀文化
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所选取的内容是一个民族不忘初心的国家记忆。第1题《诗经·大雅》乐歌的解读、第2题中国书法艺术的赏析、第3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认知、第10题侵华日军滔天罪行的警示、第11题抗战时期延安革命精神的体现、第12题新中国国徽图案象征意义的展现,第14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涵价值的凸显。第26题节选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香港问题”,明确“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考查“一国两制”,充分展现了国家在解决香港问题中的原则与智慧,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坚持唯物史观,丰富学生认知
“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从纵向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从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第8题阐释社会变化对思想认识的影响、第15题讲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第18题叙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第20题从交通工具的更新中感受生产力的飞跃。第27题以“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为叙述题眼,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影响,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三、突出历史求识过程中“历史解释”的运用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第1、2、8、9、10、13、14、15、18、21、22、24、25等均强调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第4、6、7题侧重对唐、明、清政治现象变化的解读。第28题以社会治理为主题,通贯古今,从“近古”的治国原则到清代的“经济现象”,从“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到“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体现文本解读的不同层次要求,强调对史家观点的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观乎人文”,以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
四、重视历史学科教育中对“人”的关注
“历史学家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第8题左宗棠、第17题卢梭、第19题贝多芬、第29题拿破仑等直接考查人物的思想、成就和贡献,第14、15、16、20、21、22、25、26、28则借历史人物的言论或行为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多关注到历史长河中人的灵动与创造。第29题以“一个英雄的成长”为切入,精心选取材料,将人物叙事置于宏大的历史变革之中,藉以体现“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物 理
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杭州学军中学 特级教师 葛德成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赵惠松
2020年1月浙江省选考物理试卷,可以概括为“以稳为重,变化有序,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稳过渡
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又一个新起点,第一次进行了学考和选考分卷考试。新的起点,意味着改革进入新台阶,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稳字当头,非常重要。学考和选考合卷过渡到新选考卷过程中,稳为关键,本次物理选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与近几年的物理合卷试题相比,本次选考试题整体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删去了原第21题“加试”实验,把该题的分值平分到第16、17两个实验题中,其它各部分题型、题量、分值均保持不变;试卷风格也保持不变,起点较低,中档为主,区分有度,整体难度符合预期。新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是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次选考试题也充分得以体现,其中第21、22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第2题注重联系实际问题。
二、变化有序
本次考试是物理选考考生的考试,分离了学考生,考试性质的变化,决定了试题的内容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物理选考试题,做到以稳为主,变化有序。主要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原21题“加试”实验题合并到第16、17题实验题中;二是单选题中考查到3-2、3-4和3-5模块的内容,如第4、8和12题等。这些变化表明已没有了“必考”与“加试”的界限,符合新选考试卷的“身份”,体现了变化有序,恰到好处。本次试题的亮点,试题中的第3题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试卷以稳为主,同时根据测试对象的变化,也作了合理的调整。从整体上看,题型、题量、分值、风格不变,这是体现稳的一面,但是稳中也有变化,原单列第21题选考实验删去,使实验题分布更合理,这个变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局部上看13个单选题,量值虽没有变,但是试题内容作了较大调整,考查内容覆盖了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体现了分卷选考的特征,变得更加合理。但题目保持了以往的难度,显现出变中又有“稳”的含义。因此本次物理选考试题是稳与变的辩证统一。
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建议:从试卷考查内容来看,各模块的分值分布和“考试说明”一致。因此,备考复习过程应紧扣“考试说明”来进行。2020年1月物理选考试题,稳中有变,改革需要稳步推进,考试性质的变化,试题也需要相应的变化。物理选考试题把“稳”与“变”恰如其分地进行融合,我们认为命题方向值得今后借鉴。
地 理
重视基础 过渡平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郭剑峰
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 高级教师 路海燕
一、保持试卷整体稳定
试卷题型结构与原选考卷保持一致,稳中有新。试卷首次出现选择题3分的试题,四道非选择题中,填空题分值减少,问答题分值增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为41:45,比例相当,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共14分,与《考试说明》要求相符。试卷难度适中,选择题难度梯度设置较明显,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二、采用真实情境设问
试题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多创设新情境,不回避热点,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考查。如“手机点餐”、“地铁交通发展”、“北菜南运”、“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12月天气形势”和“长江经济带”等,增强学生理解新情境、用地理原理与规律来认知现实地理事象的意识,学以致用。另外,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试题设计,是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典型体现。
三、重视核心素养培养
整卷重心放在对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考查上。如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不同时间温差的比较、中亚城镇分布与棉花生产等,突出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考查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试卷不少试题选择不同的区域来进行综合考查,如非选择题均为中国和世界区域背景,以区域的视角来认识地理事象与原理,分析评价现实的人地关系,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试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关注互米花草引起的生物入侵,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试卷提供充足的材料信息,基于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处理较复杂信息的能力。
四、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整卷体现了核心知识重点考查的一贯方向,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天气系统、河流补给、土壤、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球运动等内容,人文地理考查涉及农业区位、产业集聚、城市发展及交通运输区位等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识点。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强调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内化。
五、力求学科特色体现
图表是信息的载体。试卷延续了以往重视学生图表判读能力考查的特点,共有区域图7幅、统计图表5幅、地理现象示意图3幅,地理图表种类较多,考查深入,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问答题设问动词清晰,如“分析、提出、指出、说明、简析”等,有利于学生把握答题方向,设置的答题切口小,有利于学生聚焦答题。
化 学
稳中有进、有序创新
绍兴市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赵贤祥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特级教师 陈进前
这次化学选考既重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也重视基础的测试,试题难易适中,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对高中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基于核心知识考查能力和素养
试卷紧扣考试说明,紧密联系教材,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24、28题考查S、Cl、N等核心非金属元素,第12、25、27题考查Al、Fe、Cu等核心金属元素,较好地考查了化学核心知识;又如第18题氯碱化工离子膜电解槽、第22题能量与活化能关系图、第23题中和滴定pH突变图等多道试题直接采用教材插图作为素材进行深入考查。试题依据新课标要求,重视把化学核心素养渗透到试题内容中进行考查,如第8、10题的垃圾分类、废气处理等社会责任素养相关内容的考查。
二、重视模块间的综合和化学本原性的理解
重视对化学原理理解水平的测试,重视运用结构观等重要化学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测试。第18、22题从能量变化维度看待化学反应;第21题从速率平衡角度探究化学转化;第23题从定量观点来研究化学反应,第19题从盐类水解视角来理解物质变化;第16题原子结构考查、第7题与第26题物质结构考查、第15题有机物结构考查等。29题可以很好地测试出考生能否从能量、速率、平衡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1题中不仅测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测试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化学实验,彰显化学学科特质
注重实验设计、操作、探究能力的考查,考查维度涉及仪器识别、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评价等。如:第2题常见实验仪器的识别;第11题实验操作与实验安全问题考查;第27题主要测试考生能否在化学实验定量测定实验的背景下作出正确的定量分析的能力,既涉及到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多个模块,又有解题过程的要求;第28题以物质组成和物质性质探究为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探究之美;第30题试题情境简洁,体现化学实验与化学原理综合性要求,设问方式较新颖,答案也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较好测试学生对化学实验问题的理解水平。
在坚持“考查能力、测试素养”的命题立意前提下,在命题形式上作了积极的探索。继承了原先“学选考合卷”的特点,呈现出学考分离后选考试卷的新特点,既让学生有获得感,又让教师有认同感,实现了教、学、考的平稳过渡。
政 治
体现素养导向,着力立德树人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王国芳
嘉兴教育学院 特级教师 沈毓春
2020年1月思政选考试卷秉承了浙江卷命题的一贯风格,整份试卷守正创新,稳中有变,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突出必备知识考查。具体而言,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遵循考试说明,体现新课标精神
在试卷结构层面,无论题型题量、还是分值分布,都严格遵循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在考查内容层面,全卷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综合题中主要考查了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内容和联合国、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试卷又非常注重将这些知识置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境中,努力体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另外,39题第2问也颇令人称道,其设问限定上的创新,对于考核学生的关键能力是一种宝贵的探索。
二、优化试题情境,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
在试题情境素材的选择上,涵盖面广、时效性强、教育性好,既突出我国建设成就,如第15、19、37等题,以我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情况下货物进出口仍逐年增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浙江省绿色发展成就等为情境,学生阅读试题、思考分析的过程,也就是涵养家国情怀的过程;又注重国际热点问题,如第21、32、33、39等题,聚焦WTO上诉机构停摆、美国总统弹劾案、我国与联合国等当代国际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丰富的文化、历史、科学等富有人文底蕴和思辨性的情境素材以漫画等不同形式进入试卷,有利于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特别是试卷中“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模块的试题,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和哲学味。
三、贯彻八个相统一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级 > 宁波市教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aoyuju/20200110/2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