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历 史
历史学科组
本次考试系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之学选考分离后的首考,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命题组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引领、能力立意,强化政治、公平、科学的底线意识。在高考综合改革大方向的引领下,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使师生有历史学习的习得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以平稳为主基调,坚持原创,在稳定中探索题型之渐进
整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满分100分。依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合理安排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考查内容及分值比例。以平稳为主基调,坚持试题原创,注重考查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的知识、技能、方法与价值观;坚持公平原则,用心选取适合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考生的历史素材;精心设计符合选考难度的问题与答案,力求具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积极顺应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实需求及高考招生综合改革发展趋势。
二、以科学为准绳,坚持规范,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双提升
以高考综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方向,在保持试卷风格与稳定试题难度、区分度的前提下,以科学规范为准绳,坚持稳中有新、稳中有变,力求学科核心素养入题“落地”,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一是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强化对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充分考虑与学考的衔接,注重材料鲜活生动,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梯度清晰;引导师生重视基础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考查。2、3、23题取材于教材,同时避免简单搬用;1、4、5、6、7、8、9、12、14、16、17、18、19、21、22、24题以材料为依托,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与能力的培养;1、2、3、8、13、15、16、17、21、25题注重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素养的濡染熏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12、13、14、26题考查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以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4题在保持浙江卷一贯注重时空观念考查的同时,启迪新的思考视角;27题在营造全新情境下,深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构建知识的链接与体系的搭建,重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是融合汇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注重活化知识与能力运用。28题以大历史视野立题,提出“读史本为求识”的思考面向,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立意切入,融合必修一的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必修二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选修四的康熙、孔子、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选修六模块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试题设计以立国之本为楔子,系统梳理孔子、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制度和赋税问题的思考实践,纵通横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主干知识,对知识的活化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堪为示范。29题以“英雄成长”的视角,追溯希腊文明、法国革命,概括拿破仑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传播革命思想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有机融合必修一、选修四、选修六相关知识,有效落实“对不同专题、课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的考核要求。
三是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力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入题“落地”。基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考试一以贯之的核心诉求,侧重于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等较高层级能力的考查。3、11、13、16、19、20、24题和非选择题等旨在考查历史时空素养;1、2、9、10、17题和非选择题等注重考查史料实证素养;4、5、6、7、8、16、17、18、19、25、27、29和非选择题等着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2、11、12、25题等凸显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考查。时空观念的培养更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如24题定位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和解释地图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且调动和运用课本信息,辨别事实,作出历史解释。28题综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3、9、13、16、22、24题以多样化的图表材料呈现了丰富的历史情境,彰显史料实证素养;28题将目光聚集到“治国原则”,探求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分析古代经济现象,总结从孔子、孙中山到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土地赋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树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29题通过对英雄成长的剖析,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观照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阐述拿破仑改革事业及其在反对封建势力方面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树立开放的历史意识。
三、以育人为旨归,坚持价值导向,彰显文化自信和世界视野
坚持价值导向,强调历史的国家记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统,突出学科属性,引导学生从学科视野出发,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兴衰和人类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人文化育功能,坚定“四个自信”,体现使命意识与学科意识的统一。
一是以价值为导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0题以史料呈现的方式,列举日军细菌战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2题“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13题“195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以不同的角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6题列举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从历史教训的角度反思“落后就要挨打”;28题以乡土中国为观察点,“家族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柱石”,宣示蕴涵的文化思想及其观念。二是弘扬中华文化自信和红色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使命感。1题《诗经》、2题“中国书法”、11题“延安与抗战”、12题“国徽图案”、13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4题“大包干”、25题“清明上河图”等,特别是26题通过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简述“一国两制”方案的基本内容,阐述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27题通过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途径,回顾黑人、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感知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一份好卷,用心用情,皆是为“人”——选人和立人,所以考试命题不仅止于考试考核和人才选拔,更在于德育先导,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领高中教学的课改方向。如何引导学生从宏大的历史变革与精微的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的传承与创造,从鲜活的历史脉动与厚重的历史思考中感知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伟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人文化育的目标,凡此等等皆是改革发展中的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必须思考的课题与方向。
物 理
物理学科组
2020年1月浙江省物理学科选考坚持浙江省高考改革方向,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和能力的要求,参照高中物理教学指导意见,结合浙江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原来学考选考合卷的基础上平稳过渡,确保新选考的平稳实施。命题组以注重基础概念、凸显综合能力为目标,力求试卷既能检验高中物理“教与学”的成效,又能满足各类高校招生选拔优秀学生的要求,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新课程理念,引导中学物理教学注重基础和能力培养。
一、立足教材,坚持原创,凸显高考选拔的公平性
1.立足教材。部分题目源于课本,在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本材料。如第4题原子物理基础知识、第7题电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第8题LC振荡电路、第16题机械波的传播、第19题游戏车雪道滑行、第20题游戏弹射机,均取材于教材并加以改编。考查的是考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引导师生重视教材、注重核心知识学习。
2.坚持原创。通过试题原创引导学生脱离题海战术。
二、继承“联系实际,注重建模”的特色
试题中涉及到“父子掰手腕”、“国庆阅兵直升机‘70’编队飞行”、“游戏车雪道滑行”、“弹射游戏机”和“中子的β衰变”等素材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科技前沿,结合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编写成适合高中生水平的试题,引导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案例中提取物理情景和运动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起到爱国教育的作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建模”一直是浙江省物理高考的特色,这次选考试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特色。
三、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次选考卷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尤其是理解物理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分析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等能力的考核。第6、7、13、15等选择题,都是多部分内容的结合,需要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第21题的2、3问,要求考生将力学与电磁学知识相结合,将一般周期性外力和安培力共同作用下的简谐运动类比于弹簧弹力作用下的简谐运动,将特殊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论推广至一般情形,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2题涉及到中子的β衰变,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核衰变的规律及其能量、动量的运算,又要求考生具备将物理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并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20题第3问和第22题第3问,都要求考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物理过程适用范围,引导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 理
地理学科组
地理试卷按照《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知识层次和难度要求命制。特点如下:
一、保持知识结构稳定 突出主干知识考核
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分配保持稳定。具体内容和分值是:必修部分占85%,突出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区域产业活动及区域认知等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核;选修部分占15%,其中《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内容分布较合理。选择题设问角度多、选项灵活规整、涉及面广,非选择题设问切口小、指向明确。
二、精选内容、把控难度 体现选考特点
本次试卷是学考和选考分离的第一次考试。试题设计以能力立意为主,凸显地理学科能力考查为主旨的指导思想。试卷难度与近年选考大体持平。
试题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落实地理学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如大气运动、地壳运动、地理环境差异性、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地理信息技术等。试题情景、素材选取角度广泛,生动活泼。
(1)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与区域发展的联系,如取材长江经济带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等。
(2)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如取材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的开发、中亚棉花种植等。
(3)关注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地理知识,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订餐APP、北菜南运、地铁的建设、茶农给茶树撑起遮阳棚、天象观测等。
(4)关注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取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信息产业的集聚、正午、午夜太阳高度角观测、互花米草与海洋保护等。
(5)关注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与区域特征的联系,如取材鄱阳湖与长江的补给关系、中亚棉花出口基地等;
(6)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取材于教材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等。
试题选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突出了地理学科服务于生产、生活的理念。
选考题坚持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学科素养。既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的关注,又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的重视,试题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突出。
三、凸显课改思想 促进核心素养培养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试卷从情景设计、图表信息显现、答案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如天象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观测等试题,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铜矿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则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视。
四、彰显地理特色 渗透学科育人功能
图表形式多样。图表是地理试题信息提供的重要载体,更是地理学科特色的体现。试卷提供了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等压线分布图、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太阳高度角年内变化、城市与河流关系示意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长江经济带、中亚地区、南美等区域等图表15幅,有坐标图、柱状图、折线图、示意图、区域图等不同类型,图文并茂,生动鲜活,不仅强化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查,也渗透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化 学
化学学科组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宁波市级 > 宁波市教育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ningboshijiaoyuju/20200110/2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