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详情见附件:
引言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时期;是宁波市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快速绿色增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关键时期;更是奉化区(原奉化市,下同)统筹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城融合,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宁波市奉化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对于奉化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互联网+”[i]、“一带一路”[ii]和“中国制造2025”[iii]新战略时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依据《宁波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经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常务会议纪要〔2017〕7号),并根据会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由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奉政发〔2017〕143号文件)。
第一章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奉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转型发展支撑能力日益显现。
一、创新环境日益活跃
二、创新层级不断提升
三、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四、创新体系更趋完善
第二节“十三五”科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随着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国家重大战略相继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步伐,奉化区将迎来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重大战略实施和独特区位优势带来发展契机
二、创新驱动和发展方式转变蕴藏发展机遇
三、新兴业态兴起和产城深度融合提供发展活力
随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产业融合、产城融合、资本与人才融合等成为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重要特征。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二元融合”、“两轮驱动”[iv]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奉化“一核两翼一带”[v]的空间布局将从单纯的产业聚集向产城融合发展,达到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本聚集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释放活力,增创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实现宜居宜业,提高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以产城融合、产业融合等理念为指导,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与主导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变革、经营模式和业态创新。
四、新增长极培育和产业政策扶持激活发展动力
二、创新制度政策尚需完善
在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奉化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将会受到现行制度政策的约束限制,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发展问题的难度加大。
三、创新带动提升压力更大
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产业链延伸不足、智能化程度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占比较小,缺乏自主技术支撑和重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及高成长企业梯队结构不尽合理。这些都为创新带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创新服务环境要求更高
第二章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二、坚持以点带面
三、坚持统筹协同
四、坚持开放融合
第三节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实施,力争使奉化区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创新生态环境营造更加优化,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在宁波全市居中上水平。
一、产业升级成效明显
二、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
三、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四、创新体系趋于完善
指标内容 | 2015年 | 2020年目标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 1.8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32.04 | 35 |
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家) | 74 | 100 |
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 | 38.8 | 50 |
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累计,家) | 368 | 718 |
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累计,个) | 2 | 10+3 |
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件/万人) | 8 | 20 |
奉化区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家) | 141 | 200 |
R&D活动人员(万人年) | 0.37 | 0.55 |
当年技术交易额(亿元) | 0.51 | 1.0 |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目标值设定考虑宁波卷烟厂 因素。 |
详细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宁波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主页 > 奉化政策 > 奉化区水利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nbxinxi.com/a/fenghuaqushuiliju/20210701/37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