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浙江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
发布时间: 2003-07-07 |
|
按照《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浙江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一、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我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实施《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重点发展瘦肉型生猪,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动物和各种名特优新稀畜禽产品;进一步增强市场和质量效益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畜禽产品品质改良,提高经济效益;坚持种苗、养殖、饲料、加工、流通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畜牧业生产经营;切实加强依法治牧,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我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 ————畜牧业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结构得到优化。到200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3%;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收入占15%;牛羊禽兔等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30%,规模饲养提供的畜禽产品占60%;优质家禽比例达75%;生猪出栏率达到140%。 ————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畜产品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本省自产为主,与调入(进口)畜产品相结合,向城乡市场供应品种多样、层次不同、能满足营养和其它消费需要的畜产品,畜产品优质、安全卫生,符合国际市场的质量要求。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畜牧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畜牧业家庭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2005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畜产品流通网络,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普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管理畜牧业,建立健全政府对畜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达到较高水平。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比重明显提高。 ————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结构合理的畜禽种苗工程,饲料生产体系与畜牧业生产结构和方式相适应,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健全,主产区达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要求,主要疫病得到控制或消灭。畜舍和机械设备基本现代化,实现农牧业有机结合,生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科技教育以畜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农科教紧密结合,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牧业收入稳定增加。到2005年,专业从事畜牧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无。 二、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区域化发展 (一)突出结构调整的重点; 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优化品种结构,主攻改善猪肉品质,提高出栏率、瘦肉率、降低死亡率。按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到2005年,瘦肉猪占70%,以地方品种为主的优质风味猪占10%。 加快发展家禽生产。增加优质品种的比重,丰富家禽的种类,扩大饲养量。2005年前每年出栏优质肉鸡、肉鸭1.2亿只,肉鹅1500-2000万只,快速型肉鸡下调到5000万只,增加鸽子、鹌鹑等特禽产量。到2005年,禽肉产量达到25万吨,禽蛋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 加快发展奶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使牧草资源和农作物秸秆源得到充分利用,肉食结构得到改善。在2005年前达到:奶牛存栏5万头以上,牛奶产量15万吨左右;羊存栏400万只,出栏250万只,羊肉总产量4万吨以上;长毛兔存栏保持250-300万只,重点增加皮肉兔产量,年产兔肉在万吨以上。 加快开发蜂业为主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养蜂生产要增加蜂群数量,扩大蜂蜜、皇浆生产规模。适度开发肉狗、野猪、獭狸等特种动物,增加肉类品种产量。 突出发展种畜禽产业。发挥种猪、蜜蜂、蛋鸭、长毛兔等品种优势,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种畜禽产销集团,不断开拓国内外种畜禽市场,形成新的畜牧业增长点。 重点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畜产品加工厂、饲料厂、兽药厂,以及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企业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名牌商标,与畜牧业现代化相适应。 (二)分类指导,重点建设好各类专业区。 1、商品主导型的专业示范区。在巩固完善现有商品瘦肉猪、仔猪、禽蛋、奶牛、长毛兔等商品基地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商品标准,形成品牌。续建一批全国瘦肉猪商品基地;加快嘉兴等母猪产区的母猪品种结构调整,提高仔猪质量和品牌档次;巩固缙云、宁海、绍兴等禽蛋基地;提高江山、慈溪等养蜂大县的养蜂生产水平,调整蜂种结构;扩建杭州市郊、金华县等奶牛基地;稳定、提高嵊州、新昌等地的长毛兔品质和生产水平。 2、快速周转型的专业示范区。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在我省大中城市和畜产品调入地区建立短期育肥场、家畜交易市场和定点屠宰场,满足我省畜产品市场的需要。努力开拓我省的周边市,在嘉兴、杭州、绍兴、湖州等地建成一批优质瘦肉猪、肉鸡、肉鸭基地,在金华、衢州建设优质肉猪、白鹅基地。 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增加畜产品出口。重点抓好供港澳活猪、兔毛、皮革制品、蜂产品等畜产品生产。通过招商引资,在沿海地区建立一批外向型的畜产品基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区。这些基地以规模牧场和专业村、户为主,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保障,生产高质量的符合国际卫检标准的畜产品。 3、资源开发型的专业示范区。通过开发饮料饲草和秸秆资源发展食草动物,在衢州、丽水、绍兴等地形成种草养鹅、养羊的区域,在全省扩大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发展大麦、牧草种植,种草面积逐年增加到100万亩。建立牧草种籽基地,不断引进和推广新的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确保全省牧草种籽的需要;继续抓好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在嘉兴、湖州等粮食主产区利用秸秆资源,建设商品肉羊生产基地。 (三)抓好畜牧业强县建设,推动区域化生产。 畜牧业强县建设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协调,把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措施综合起来,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使畜牧业在当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位置。畜牧业强县的标准是:畜牧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并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有畜牧业主导产业和畜产品名优品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牧业装备水平较高,科技贡献率在60%以上,规模化或区域化饲养比重,猪在50%以上,家禽、兔、奶牛在55%以上,有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并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有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加工企业;畜牧业基础扎实,有健全的畜牧业兽医服务队伍的防疫体系。 在抓强县建设中,重点发展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大户,建立“数乡一业、多村一品”的生产格局。采取省、市(地)抓强县,县(市)抓强乡(镇)的方式,到2005年,全省形成30个畜牧业强县和200个强乡(镇),30个畜牧业强县的主要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以上。 三、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一)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推进牧工商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资源和经济条件,选准优势产品或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畜牧业龙头企业。到2005年,全省形成15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或利税超千万元的大型龙头企业,50个骨干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型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的畜产品原料基地,有主导产品和商标,有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当地农民有稳定的生产合作关系,带动作用强。下大力气抓好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开发,提高附加值。畜产品加工以扩大肉、蛋、奶品加工为主,稳定提高皮革、毛纺、制裘等畜产品加工业。按照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的要求,增加小包装冷却肉、烧鸡、酱制品、皮蛋等方便食品生产;开发优质奶制品、蜂皇浆等高档畜产品;改造金华火腿、香肠等传统畜产品。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专业化规模经营的要求,创办各种形式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畜产品市场的体系,进一步搞活畜产品流通。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大目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营畅通、符合畜产品交易特点的市场体系。重点在畜牧业强县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直销市场,在仔猪、禽蛋、白鹅、湖羊、山羊、兔毛等主产区建立专业市场。在大中城市和县城建设一批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或配送中心。对较大规模的畜禽养殖场(户),实行产销直挂和市场直销。 四、依靠科教兴牧,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 (一)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全面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全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省和有关市(地)、县共同建设好规模、设施、种畜禽品质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原种场,各地都要合理布局,建设好畜禽二级繁育场,提高种质水平,增加供种能力。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畜禽,每年引进2个以上优良品种。对金华两头乌、嘉兴黑猪、绍兴麻鸭、湖羊、仙居鸡、温州水牛等地方优良品种,在保种选育的同时,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生产名、特、优产品,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到2005年全省二元母猪的比例达到80%,其它畜禽品种实现更新换代。 改革现行的种畜禽经营体制,组建省种畜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我省种猪、蜜蜂、蛋鸭、长毛兔等品种优势,不断开拓国内外种畜市场,引进、繁育、推广紧密结合,实现种畜禽产业化经营。 (二)加大畜牧业的科技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快畜牧业的开发应用,对科技含量高、影响面广、对畜牧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高新技术,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今后五年畜牧业重点科研推广技术是:一是现代化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规模牧场推广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工厂化生产方式,推广先进的畜种技术、早期断奶、标准化饲养和人工繁殖技术。二是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重点推广以小包装方便食品、冷却肉和禽蛋深加工等技术。三是饲料、饲草的开发利用技术。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开发草山资源,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推广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饲料添加剂。四是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先进的免疫程序和抗体检测技术、消毒技术、隔离技术、扑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制推广新兽药,开展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技术的研究。五是畜牧业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推广畜禽鱼联养、畜茶果结合、粪尿生产沼气、生产商品肥料等综合利用技术。六是畜牧业产销预测和管理。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育种软件,收集、分析国内外的畜产品供求信息,对畜牧业进行预测和宏观指导。 (三)加强畜牧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充分发挥现有畜牧兽医推广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创新畜牧兽医科技指导服务组织,打破乡镇界限,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积极组建区域性的畜牧兽医联站,把分散在各乡镇的畜牧兽医员组织起来,以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鼓励科技人员围绕发展效益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其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直接挂沟。 利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阵地,加快畜牧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乡镇畜牧业兽医人员和牧场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站长和牧场技术人员都要有中专以上学历;对专业从事畜牧业的农民进行“绿色证书”培训。全面实施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考核准入制度。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强化畜牧业基础建设 (一)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活动。加大对畜禽原种基地和繁育基地、种畜禽质量监测、诊断、检疫、动物卫生临督仪器设备的投入,完善各级生物制品的冷藏设施,建设一批辐射面广的畜禽疫病诊断与监测中心,形成与现代畜牧业相适应的全省动物疫苗供应网络和疫病监测体系。加大饲料和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体系的投入。对畜禽商品量大,具有一定外向型畜牧业经济基础的县(市),建设集中连片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控制和扑灭畜禽主要传染病。 (二)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畜牧业投入机制。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集体、个人为主体,社会化投资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上规模的畜禽饲养场(户)、饲料及兽药生产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畜产品交易市场等,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六、坚持以法治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深入贯彻《动物防疫法》,实施依法制疫。建立和健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强动物防疫执法队伍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依法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坚决扑灭,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加强畜禽及其产品运销管理,在发生重大疫情的时期,对从外省调入偶蹄动物及其产品实行“准运证”制度,做到定点调运,到点报检,严格禁止从疫区调入畜禽及其产品,坚决堵截外来疫病传入我省。 (二)强化种畜禽管理。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浙江省种畜禽管理办法》,严格实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开展种畜禽质量监测,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种畜禽。 (三)强化兽药和饲料管理。按照,《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加强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管理,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