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学校、基层团队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组织职能职责,努力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学校团队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团队工作整体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学校团队工作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素质拓展计划为统揽,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少先队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寄语和“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的工作要求,通过活动品牌推进、服务体系建立、自身能力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品牌项目,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重点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素质,切实推进学校团队工作上新台阶。
二、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团队工作的意义、目标和原则
(一)加强学校团队工作,是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实现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共青团和少先队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团结带领青少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肩负着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神圣使命。学校团队组织作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团队事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也是党的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培养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和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一代青少年,这既是落实县委赋予我们团队组织的光荣职责和满足青少年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人才兴县,投身我县科学发展新跨越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目标
2010至2013年,全县学校团队工作要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党、团队教育衔接,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团队组织网络机构健全,活动实现全覆盖,增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
——重视引导青少年和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日常生活规范,为其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公民意识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引导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日常生活规范,培养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初步构建起学校团队工作全面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原则
1、坚持党建带团建和全团带队的原则。就是把学校团队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对团队工作的领导。
2、坚持团队工作与教育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团队工作要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与教育改革相适应,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努力开拓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具体需求出发,强化服务项目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青少年学生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4、坚持实践育人的原则。要挖掘实践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团队组织在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中的优势,帮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5、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团队组织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团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新形势下学校团队工作的“五大机制”
(一)加强领导、理论研究与督查机制
1、加强对学校团队工作的领导。团县委、县教育局把学校团队工作纳入本地区青少年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统筹规划,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团教联席会议,研究学校团队工作。教育局把团队工作的考核纳入学校发展性评估的重要内容,团教两家要共同把学校团队建设摆在基础性战略地位,探索构建从小学到中学的团队分层教育体系。各学校要把团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力量、人员调配、基础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保证团队工作有效开展。
2、建立健全学校团队工作理论研究机制。建立团队工作创新学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专题调研影响我县团队工作进展的问题与症结,提出解决意见与推进措施,发现典型和创新案例,指导全县团队工作有序、科学推进。
3、建立健全学校团队工作的督导检查机制。团教两家将对各学校团队工作进行年度督查考评,并成立团队工作督导组,督导的主要内容:⑴团队工作相关政策与要求的执行与落实情况;⑵团队活动的开展情况;⑶团队阵地的规划情况和建设进度;⑷团队干部的培养管理;⑸团队干部待遇的落实情况;⑹团队目标责任制和团队一体化机制建设情况;⑺发现和提炼团队工作亮点和创新项目;⑻团队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⑼举荐重视团队工作的学校领导和工作出色的团队干部;⑽其他工作。督导组要制定年度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并向团教两家出具督查报告,主题督查一年不得少于4次,所督查学校不得少于全县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
(二)强化和创新团队干部培训和选拔机制
1、强化学校团队干部的教育培训。
(1)学校团队干部的培训工作纳入师资培训正常渠道,其培训经历纳入教育培训序列。在岗团队干部(团委书记、总辅导员)每年要积极参加团教两家组织的业务轮训。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聘任、表彰和选拔的重要依据。县教育团工委和少工委办公室分别做好团队干部学习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一人一档,一轮归档。中队辅导员须列入班主任培训计划进行培训。
(2)学校要保证团队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培训学习的各类费用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经费。
(3)团教两家要加强团队干部培训力度,并把培训成绩记入其成长档案。
2、创新团队干部选拔机制。每年从优秀的团队干部中选拔一批进入局管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把已经是局管后备干部的优秀人才放到团队重要岗位上锻炼,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多面手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者。
(三)干部管理考核机制
加强学校团队干部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团队干部的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团队干部管理机制。要将学校团队干部从事团队工作的时间、能力、实绩和受表彰情况作为考核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县、乡镇总辅导员工作调动时,要征求团教两家意见,涉及学校团委书记和大队辅导员的提拔使用和转岗时,须向上级团队组织征求意见。
(四)表彰激励机制
完善学校团队工作的表彰激励机制。要根据学校团队组织及其所服务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力开展先进团队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全县团队工作先进集体评选每年一次,优秀教师、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含校外辅导员)的“双十佳”评选每三年一次。各学校都要建立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树立学校团队工作的先进榜样和优秀典型。团队干部和学生受表彰情况要记入成长档案,作为教师晋职晋级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团队工作表彰列入教育系统整个表彰体系。
(五)信息调研机制
调查研究是搞好团队工作的前提,也是提升团队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要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探索研究,特别要加强团队工作的理论研究,健全学校团队课题教研和奖励机制,把团队工作课题调研成果纳入县教育教学调研序列。教育团工委和少工委办公室每年年初要制定团队工作课题计划,列出研究课题,以主动申报、综合评审、重点交办等方式落实相关责任团队组织实施,每年10月份结题,年底组织评审表彰。各学校要积极主动上报团队活动信息。信息调研工作作为一个单项纳入学校团队工作考核体系。
四、构建学校团队工作的“五大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建设
1、加强教育团工委建设。教育团工委按县教育局设置股级部门,统筹协调全县学校团队工作。团工委书记(可兼任全县少先队总辅导员)按教育局中层正职配备,在教育局考察、提名的基础上,由团县委发文任命。任职期间享受相应待遇。
2、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
(1)中国少年先锋队三门县工作委员会(下称县少工委)负责全县少先队工作的规划、指导和督查。县少工委主任由团县委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由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兼任少工委副主任。少工委办公室设在团县委,少工委办公室主任由团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成员由教育团工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团县委学少干部等组成。县少工委每年要向县财政申请必要的工作经费。团教两家联合聘任全县少先队总辅导员1名,按中层正职配备,聘任期间享受相应待遇,可由团工委书记兼任,还可选聘富有经验的教育系统老同志。总辅导员的职责是执行县少工委的决定、统筹协调全县的少先队具体工作。
(2)有条件的乡镇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乡镇少工委,对本乡镇的少先队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所在社区联合成立社区少工委,组织上隶属乡镇少工委,工作上突出以社区为平台,建立以共青团、教育部门为核心,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少先队教育新平台和少年儿童事务协调新机制。
3、加强高级中学(职高)团组织建设。中学共青团组织受学校党组织和教育团工委的双重领导。学校团组织要从资源配套、活动设置、工作指导和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加强和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开展思想政治育、科技文化和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团结凝聚青少年学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团的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推动学校团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
4、推动初级中学团队组织一体化建设。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团队工作的规律、特点,按照“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落实、共同检查、共同考评”的要求,各初中学校在建设团委的同时建设少先队大队部,以加强初中团队组织建设和开展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初中学生团校建设和推优入团工作力度,促进学校团队的组织覆盖、活动体系和工作格局一体化建设。
5、统筹城乡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学校团队组织的“手拉手”、“结对子”等主题活动,使相应的团队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少先队员结成手拉手伙伴关系,通过团队基础设施援建、团队干部学习交流、团队工作项目对接等方面和互动,促进学校团队工作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团队工作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学校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探索民办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和上规模幼儿园教师团支部建设。
(二)队伍保障建设
1、各中学共青团组织要配备书记1名,副书记1—2名,委员3—5名,学生委员数要占30%以上,保证学校共青团组织的主体性。中学团委书记按学校中层正职配备,团员数在1500名以上的高中至少有一名专职副书记按学校中层副职配备,任职期间享受相应待遇,列席有团队工作的校务会议。中学团干部的选拔,要按照推荐或自荐,组织考察、团员选举和上级团委审批的程序进行。要重视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把优秀的社团骨干选拔到团委班子中来。有条件的中学要推行团支部、团总支书记的直选工作。初中学校同时配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名,原则上由团委书记兼任,大的学校可由团委副书记兼任。
2、各乡镇均设少先队总辅导员1名,由乡镇中心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兼任。各小学都要建立少先队大队部,规模很大的学校可探索建立少先队总部、校区大队和年级大队。各小学都要根据本校实际,配齐少先队总辅导员、大队辅导员和中队辅导员。乡镇(学校)总辅导员经团县委、县教育局考察后任命。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由各学校聘请,并报县少工委备案。聘请各级各类少先队辅导员要举行仪式,颁发聘书并佩戴红领巾。大队辅导员(不含年级大队辅导员)按学校中层正职配备,聘任期间享受相关待遇,列席有关少先队工作的校务会议。
3、加强中队辅导员、志愿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队辅导员原则上由班主任担任,也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其辅导学生工作量记入教学工作量,同时要在聘任考核、学习培训和表彰激励等方面激发中队辅导员的岗位荣誉感和积极性。要积极动员具有一定专长的志愿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老同志、老干部、离退休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共建单位负责同志等担任志愿辅导员或校外辅导员,不断发展和壮大辅导员队伍,加快学校团队工作的有机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阵地保障建设。
1、加强学校团队组织规范化建设。各中小学要按照“阵地有形化”的要求,做到团队组织“六个一”,即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个专门办公室、有一个强有力班子、有一套必需的办公设备、有一个团队工作规划、有一套团队工作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团队活动室、鼓号队、广播站、红领巾书屋、队室、队角、少年军(警)校、团报队刊、共青团园地和心理咨询站等设施和载体的建设,并通过建章立制和考核达标的形式,争取三年内全县学校团队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各中小学要积极整合资源,争取把乡镇(村)文化活动场所等建设成团队素质教育拓展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本校的社会实践基地,达到一定规模且特色鲜明的可以申报县级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强团队网络阵地建设,创新团队活动载体。
2、打造学校团队文化工程,建设团队工作“无形阵地”。要按照强化团队精神、发挥示范作用、突出育人功效、拓展有形载体的要求,打造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学校团队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青少年文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通过广泛开展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五星级学校创建、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和少先队工作示范校(红旗大队)创建等活动,增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光荣感、责任感,推动学校团队文化全面繁荣。要重视发挥平面或网络的团报队刊,团、队旗,团、队徽和红领巾等特色文化的宣教功能,教育一代青少年学生在团队旗帜引领下勤奋学习、昂首向前。
3、加强青少年校外素质拓展基地建设。县青少年校外素质拓展教育基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阵地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有益的校外学习实践机会。各学校团队组织要积极参与,把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项目放到基地开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团、教组织要把基地建设成为全县青少年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还要创新体制机制,在全县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民办素质拓展基地,举办富有特色的素质拓展项目。
(四)经费和安全保障
各中小学要开源节流、统筹落实团队工作经费保障和安全保障。一是保证团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阵地和经费。(乡镇学校要有3—5年的活动计划。)各校要为团队阵地建设添置必要的设备,按不少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比例保障团队活动经费。二是建立团队活动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购买校园安全责任险的要求,不断完善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处理机制。大型活动必须制定详细的方案,落实安全保障等相应措施,同时要完善离、返校报告制度。
(五)活动项目保障
团队活动是推进团队工作、增加团队凝聚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发现、检验和锻炼团队干部的重要途径。全县要有三至五年的主题活动,校有特色主题系列。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团队组织按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保证其活动时间,不得移作他用。各校每学期期初必须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校团队工作,指导团队组织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1、规定项目。充分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日及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礼仪教育。通过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让其接受爱祖国、爱社会、爱家乡、爱他人、爱自己的道德理念教育。
2、自选项目。各校根据校情实际,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主题教育活动。一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校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二是开展县内团队工作校际交流活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深入探索团队工作新机制、新办法。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活动。要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开展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窍门、小设计、小建议)竞赛等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养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四是沿青溪、珠游溪、亭旁溪、头岙园里溪、白溪等我县五大水系,各乡镇学校要通过开展“保护母亲河号”和“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创建、争做地球卫士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五是自主开展学生素质拓展实践活动。
3、创新项目。各校团队组织要认真领会贯彻上级团队组织的工作重心和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大纲计划,立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拓展团队主题教育内涵,创新各类团队主题活动载体,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突出新颖、实效,并及时提炼总结。
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