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齐溪镇2007年争创“全国环境优美镇”。通过创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高标准、高质量的搞好创建工作,结合我镇的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齐溪镇基本情况
齐溪镇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钱塘江源头第一镇之称,是浙江的西大门。全镇地域面积128.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人口6750人。
齐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1.3%,是全县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林业乡镇,也是全省生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境内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齐溪水库,是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齐溪物产丰富,盛产茶叶、板栗、清水鱼、野生葛粉、野生蜂蜜、野生兰花、土鸡、笋干等农产品。其中“开化龙顶”名茶,发源于齐溪镇山高林茂、群峰秀丽的大龙山。
近年来,齐溪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高效农业,生态镇建设成果显著,2005年被命名为浙江省生态环境优美乡镇,还先后被命名为衢州市农家乐特色示范村镇、衢州市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开化县“十五”期间环保先进单位。
齐溪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钱塘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安全,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天然生态屏障。齐溪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有着独天得厚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源头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休闲旅游得到发展。但由于地处边远,群众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农民科技意识不够;镇财政困难,镇、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等制约着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
二、创建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战略,以奔康工程为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提高环境质量;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规范环保管理,全面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创造一个特色明显、环境优越、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生态镇。
三、创建工作主要目标
在现有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为抓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化、河道综合整治的力度,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全面达到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各项考核指标,使齐溪镇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
四、创建工作主要任务
(一)集镇生态环境工程
1、做好集镇垃圾处理。征用土地、修建道路,建设垃圾处理建设垃圾焚烧炉。2007年10月前投入使用。
2、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建设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2处,日处理污水33.5吨。2007年10月前投入使用。
3、建设集镇防洪工程。新建集镇高标准防洪堤1公里,河道整治3公里。2006年3月完成。
4、镇政府机关大院硬化、绿化、亮化工程。达到布局优化、卫生洁化的标准,构筑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政府机关办公大院。 2007年3月完成。
(二)新农村建设工程
1、加强示范村建设。一是2007年左溪村创建省级小康示范村建设;二是2006年里秧田村创建市级农家乐示范村建设,2007年里秧田村创建市级农家乐示范村建设;三是至2007年完成里秧田村、左溪村、仁宗坑村、上村村等4个整治村建设;四是至2007年建设生态村3-4个。
2、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至2007年10月底前完成里秧田、岭里、齐溪田、大龙、仁宗坑、左溪等6个村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二是拆除“三沿”地带简易厕所;三是至2007年10月底前完成岭里、左溪、仁宗坑、里秧田、大龙、江源、汪家、余家、上村等9个村的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四是2007年10月底前“三沿”地带的赤膊墙整治工作。
3、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康庄路4条,25公里,2007年底完成。
4、加强农村电力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至2007年完成集镇、村电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村村通。
(三)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工程
1、生态公益林建设。至2006年完成封山护林11.2万亩,封山育林8.2万亩,退耕还林1000亩。
2、小流域综合治理。至2007年治理流域5公里,河道清淤2万立方米,整治防洪堤2公里;加大对河道管理力度,开展河道垃圾整治工作,重点针对污水乱排放现象,加大监督和查处的力度。
3、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至2007年完成土地整理500亩,新增耕地100亩。
4、“青山白化”治理。全面实施生态公墓建设,至2007年完成沿线村庄的生态公墓建设。
5、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左溪村建设“气-器-池”三结合的能源式生态园示范村。2007年10月底完成。
(四)生态农业工程
1、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中,建小型沼气池,全面推选无公害排污技术推广应用生物活性有机肥,建立健全家产品监督管理体系。2006年完成。
2、无公害绿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建设省级无公害有机农作物、水产养殖、林产品基地,至2007年发展名茶基地600亩、毛竹基地8000亩、清水鱼养殖2500平方米。
3、绿色农业信息服务建设。2006年前建设农业技术攻关、绿色农业、农民培训、农技110信息服务站等建设。
(五)其他生态工程
3、加快下山脱贫工程建设。扎实抓好轮底渭、西坑口脱贫小区建设,实现下山脱贫总人数400余人,力争2007年10月底前完成。
4、创建省级绿色学校。整合全镇教育资源,推进镇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2006年前完成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5、环保知识宣传。加强对全镇广大群众的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到宣传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五、创建工作措施和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是创建生态县的基本条件,这项工作由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落实了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各村是创建的具体责任单位,要认真制订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成立相应的创建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各方面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要将创建活动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创新,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村、示范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
2、综合决策,科学规划。各村要按照考核要求,编制规划,制定创建计划,按照积极、快速、有序的原则开展创建活动。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统筹兼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努力实现镇、村环境整体优先化;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建设的方针,防止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现象。各村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镇、村两级联动,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整体推进。
3、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各村要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创建资金,加大创建投入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宣传,全民动员。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加大创建氛围,特别是创建活动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广泛宣传,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切实让群众通过创建,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存质量。
5、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各村要建立创建工作责任制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做到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资金落实,任务落实,进度落实。镇创建领导小组将经常组织督查活动,对全镇创建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村要认真查找本村范围内的环保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整治。特别是对污水乱排放等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的现象,要进行彻底整治。同时,各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要把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规定时限内高标准、高质量通过考核验收。
六、创建工作具体步骤
共分为三个阶段 :
(一) 组织阶段 (2005年2月-4月)
1、成立镇创建环境优美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环境优美镇办公室;
2、召开创建环境优美镇工作动员大会;
3、制订创建环境优美镇工作实施方案。
(二) 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7年3月)
1、根据目标责任制,对照创建环境优美镇工作考核指标内容,制定和实施各项相应的整改措施;
2、组织落实环境优美镇规划的修编工作;
3、创建环境优美镇办公室负责创建环境优美镇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汇报;
4、利用各种媒体、广泛进行宣传;
5、根据全国环境优美镇26项指标,认真进行整改检查,并全面达到要求。
(三) 总结阶段(2007年4月-6月)
1、完成技术报告、总结汇报和多媒体的编制工作;
2、上报验收材料;
3、迎接有关部门的考核验收。
各村要认真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强化长效管理的观念;在工作着眼点上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工作推进上要树立整体大局的观念。只要我们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 上一篇:关于确定重点公益林监管员的通知
- 下一篇:关于下达2005年商品材采伐计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