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读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相关部门,市直相关单位:
《桐乡市创建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30日
桐乡市创建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凸显区域文化特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活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打造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传承保护的桐乡样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1号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政发〔2019〕22号)、《浙江省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意见》(浙文旅非遗〔2020〕4号)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文化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以及市委、市政府高质量谱写“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桐乡篇章的目标定位,深入挖掘桐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历史底蕴,以蚕桑丝织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以区域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为要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坚持“保护优先、特色发展、文旅融合、提升福祉”,推动蚕桑丝织文化的活化、升华和转化,高质量建设“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生态保护区)。
二、创建目标
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引领,以蚕桑丝织为媒介,全力打造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地、民俗旅游打卡地、时尚购物目的地、学术研讨新高地、生态颐养栖息地。到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保护区,努力构建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共同体。实现区域整体风貌和社会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全民共享”。
三、主要任务
(一)强基础,厚植整体发展优势
1.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桐乡全域为单位,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项目先行破题,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每个文化形态的历史、内容、特征、构成、联系机制、文化精神与意义、与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等开展深入研究,提炼桐乡文化基因。加强分析和解码,按照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符号要素、制度规范等维度提炼最具价值、最为核心、必须传承的关键基因,并对其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发展力开展评价,为保护、活化、转化和升华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至2021年底完成文化基因解码15项。
2.开展文化生态基础提升工程。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区创建各项政策措施,制定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国家公园重点区域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农业文化遗产等重要场所的清单,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维护和提升景观风貌。建设非遗综合数据库和数字非遗馆,接入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立健全非遗综合展示馆、非遗分馆、非遗微展示馆、非遗体验基地(点)等设施。
3.开展项目及传承人保护传承工程。制定区域内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清单,建立项目和传承人档案,并录入非遗综合数据库。继续做好项目和传承人分类保护,做好各级项目和传承人的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力求在创建周期内实现市本级名录以及嘉兴市级以上名录申报的双丰收。进一步完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准入机制和动态管理,开展县级以上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和项目存续情况评估。积极探索项目和传承人的激励和补助政策,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促进区域内项目的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建平台,带动优势资源转化
1.构建传统工艺振兴平台。加快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利用高校资源、设计机构和创意企业优势,联合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基地),构建传统工艺创作、交流、展示和技能培训平台。至2022年底建成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突破设计、技术与材料瓶颈,继承传统、引领时尚,提高传承人群的传承发展能力。支持职业院校设立1个以上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方向)或开设专题培训班,开展传承人群研培,培育后备人才梯队。
2.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开展全域性传统工艺文创大赛、主题文创或衍生品设计竞赛和文创作品展,大力促进衍生品设计研发,打造传统工艺文创品牌,丰富系列产品供给。做大做深“传承人对话设计师”论坛,筹建中国传统染缬联盟,建立和完善传承人与设计师联创机制,提升设计、制作与产品研发能力。立足濮绸织造技艺、丝绸画缋、手工彩色拷花等传统工艺项目,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创企业、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和规模。
3.打造全方位展销平台。依托蚕丝城、丝绸(蚕丝被服)
企业、行业协会等,整合销售场所和网点,形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销售网,打造线下展示销售平台。积极开展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相关专业网站的合作,设立网络销售平台。依托洲泉镇蚕桑产业集群,打造蚕桑被服线上直播电商平台;依托濮院镇时尚发布平台,打造丝绸文化创意衍生品线上直播电商平台。积极举办和参加省内外重要展览、展示、展演、展销活动,提升产品、衍生品的知名度与市场活力。
(三)促融合,助推全面协调发展
1.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之间和“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蚕桑丝织经典景区样板。利用乌镇影响力,借助互联网特色小镇、南北栅开发项目,做强乌镇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等文化品牌,打造国际化一站式文化体验之旅。依托濮院古镇有机更新项目,引进知名设计师和品牌,将文化创意、时尚产业融入古镇观光,打造“一北一东”各具特色的两大景区样板。
二是推进非遗景区建设。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非遗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风情小镇、特色小镇、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对接省“大花园”建设行动,大幅提升蚕桑丝织等非遗主题特色明显的A级景区村(镇、城)的覆盖率。
三是建设蚕桑丝织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景点整合,打造蚕桑丝织运河风情线、主题研学线、时尚购物线、文化考古线等类型的主题旅游线路,打通蚕桑丝织文化传承脉络。
四是完善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成游客服务中心、非遗主题酒店和非遗主题民宿,进一步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的非遗主题旅游购物休闲美食街区,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2.深入推进文教有序融合。依托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推进蚕桑丝织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有序建设若干非遗体验基地(点)和非遗主题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开展蚕桑丝织主题研学课程。
3.有序推进业态和项目联合。鼓励将蚕桑丝织文化相关项目、元素等有序融入影视、动漫、游戏、时尚、健康养生等产业。鼓励项目间的联合保护、创新发展,突破蚕桑丝织文化传承发展的“单体保护”困境,整体提升其融入现代生活的能力。
4.有效推进夜间经济新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设计和开发具有非遗特色的夜游线路和夜间演艺活动,培育夜间演艺活动品牌,实现游、购、品、赏多方位覆盖,引领夜间经济新风尚。
(四)优共享,推进文化惠民富民育民
1.深化融入共享,提升民生福祉。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工作站(基地)作用,鼓励相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参加相关技能培训。积极鼓励非遗文创类企业吸收具有传统工艺或技能人员就业,促进就业增收。以蚕桑丝织特色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为支撑,深化“融入和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2.利用非遗元素,凸显城市特色。鼓励和支持运用蚕桑丝织等非遗项目或非遗元素建设非遗主题广场、社区公园、景观街道、城市雕塑等,融入乡村改造和民众生产生活,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民俗文化活动。
3.培育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鼓励和支持将蚕桑丝织等非遗资源和相关设施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蚕桑习俗展示馆、非遗微展示馆,举办常态化的蚕桑民俗展示、展演活动,凸显“一村一品”,提高乡风文明,带动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
4.促进资源转化,助力共同富裕。发挥蚕桑丝织产业带动优势,利用线上线下展销手段,实现从种植、加工、展示、销售等全产业链优化,形成多方面参与、多业态并进的良好局面,让丰富的非遗资源成为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21年4月)
成立市创建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完成时间,发动各成员单位以及社会团队、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形成创建合力,增强生态保护区创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创建实施阶段(2021年5月—2022年5月)
按照实施方案各项任务清单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区创建的各项工作。制定《桐乡市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出台《桐乡市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管理办法》。根据《桐乡市创建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责任分解表》(附件2)中的具体内容,倒排时间表,逐项逐条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并对照相关指标,抓紧抓实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地督查,定期检查创建进度,做好中期评估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三)创建验收阶段(2022年6月—2022年12月)
对创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对标各项创建指标,查漏补缺,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全力整改。完成相关台账资料和数据收集汇编工作,做好终期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级生态保护区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桐乡市创建浙江省蚕桑丝织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将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政府日常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镇(街道)联动协作的联席会议机制。